秋冬泡腳好處多
泡腳,又稱浴足,是一種大家熟悉的簡便實用的養生方法。在秋冬季節,熱水泡腳可以起到溫經通絡、行氣活血的功效,從而對一些氣滯血瘀、寒濕內滯的病癥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,也對一些陽虛寒濕體質的人有很好的保健作用。
那么,為什么人們總說泡腳而不是泡手呢?因為足底不但是我們人體中離心臟最遠的部位,同時也是位置最低,平時受力最大,血液回流最差的部位。受涼時容易產生氣血瘀滯,由于血流不暢,像尿酸一類的代謝產物也容易在腿足部滯留,所以是痛風、糖尿病潰瘍、血栓性脈管炎、淋巴管炎的好發部位。
熱水泡腳可擴張人體足部微血管,促進下肢血液回流,加速全身血液循環,達到溫陽暖體的效果。同時,通過血液循環,泡腳產生的溫熱作用能刺激人體促進甲狀腺、腎上腺等分泌相應激素,提高體內的生物酶活性,改善機體新陳代謝能力,以便于體內一些代謝產物和毒素通過汗腺和泌尿系統排出;
泡腳時還可以通過溫度、水壓以及適當的按壓等良性刺激,來調節人體血液的重新分布,緩解大腦皮質過度興奮及肌痙攣,所以對失眠,疼痛等病癥也有很好的輔助療效。
健康泡腳四不宜
雖然泡腳好處頗多,但在具體操作上也要注意以下幾點:
1.泡腳頻率不宜過高,一般以每周2-3次為宜,特別是對于一些濕氣較重者,應適當減少泡腳次數,并且泡后要盡量等腳干透再穿鞋襪。
2.泡腳時間不宜過長,每次15-30分鐘即可,最長不得超過50分鐘,而且泡腳時要注意盡量保持下肢血液回流暢通,有心腦血管疾患者尤應注意防止血壓變化而出現出現頭暈、心悸等癥狀。
3.飯后不宜馬上泡腳,至少間隔30分鐘以上,不然會因為胃腸道缺血而導致胃腸不適和消化不良。
4.泡腳水溫不宜過高,通常以35-45度為佳,過熱容易燙傷足部皮膚,特別是對兒童、糖尿病和皮膚過敏者應適當降低水溫。
5.泡腳環境不宜密閉,不然容易因為缺氧而導致頭暈。
養生泡腳加點“料”
泡腳時可以適當加點中藥增加保健養生效果,一般以行氣活血、溫經通絡的藥材為主:
1.艾葉泡腳:艾葉主要是祛風寒,很多人到了秋季會有風寒感冒的毛病,艾葉剛好可以活血。對于治療很多的風濕性關節炎效果顯著。
2.干姜泡腳:對于預防風寒疾病有著顯著的效果,可以試一試。
3.桂枝泡腳:桂枝有散寒解表、溫陽化氣的功效,對于緩解水腫的效果比較明顯,很多人都有小腿水腫的毛病,這個時候可以放一點桂枝。
4.丹參、紅花泡腳:具有活血調經,祛瘀止痛,除煩安神的功效,用紅花泡腳還可以改善肌膚狀況,防止皮膚干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