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全球紡織網
標簽:棉花市場,棉價,植棉面積,產量,轉基因抗蟲棉
美國農業部9月發布報告稱,今年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棉國,這標志著中國在全球棉花市場上主導地位的終結。
金秋十月,棉花收獲在即,棉花市場的氛圍卻有些不同于往年。棉價降到冰點,棉農惜售,棉企也遲遲未開秤,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在觀望。
以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取代臨時收儲政策,意圖在于使棉花價格市場化,縮小內外價差。這一舉措能否收到預期的效果?尚未推行目標價格補貼的內地產棉區,是否會因此遭受損失?國內棉花產業未來的走向如何?在2014年棉花收購季節塵埃落定之前,這些問題尚不明朗。毋庸置疑的是,國內的棉花種植格局面臨一場大調整。
面積和產量“雙降”
據中國棉花協會調查,預計今年全國植棉面積6340萬畝,比上年下降9.4%。其中,長江流域棉區和黃河流域棉區受生產成本上升、植棉比較效益下降以及取消臨時收儲政策等影響,面積下降較多。
隨著全國棉花意向種植面積縮減,棉花總產也有所下降。據發改委初步預計,今年全國棉花實際產量在650萬噸左右,比上年減少50萬噸。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數據顯示,2003年至2013年,黃河流域棉區從203萬噸降到147萬噸,降幅27.5%;長江流域棉區從115萬噸降至100萬噸,降幅13%。值得關注的是,西北內陸產量發生了大逆轉,產量從169萬噸增加到449萬噸、增幅166%,占全國總產量比重由2003年的34%提高到2013年的64%。
棉花種植面積減少,主要由于兩個原因:勞動力成本高、棉花價格下降。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在接受《中國科學報》采訪時指出:“棉花是勞動密集型的大田經濟作物,國內很多地方采用手工采摘,增加了勞動力成本。棉花價格下降,也導致棉農積極性下降。”
傳統棉產區面臨轉型
棉農惜售心理嚴重,棉花市場有價無市,其結果很可能是集中售賣,導致棉花售價更低。
新疆地區實行目標價格補貼,按照棉花總產量和差價發放補貼,其中60%根據棉花種植面積發放,40%按實際籽棉交售量發放。平均價格要在11月底公布,交售量無疑會影響到棉農拿到的補貼。 而在尚未實行目標價格補貼的內地棉產區,取消臨時收儲,就意味著內地農民要完全根據市場來調整生產。
“農民面臨著一個選擇,如果不顧市場行情盲目種植棉花,就會損失很大。”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,“需要提高農民的市場風險意識,加強市場風險管理。”事實上,內地很多棉產區紛紛棄棉種糧。
今年3月,湖北省下發《棉花產區種植結構調整指導意見》稱:棉花產業面臨“投工多雇工難棉民種不起,投入多效益低棉花賣不起,國產棉價格高質量差企業用不起,收儲棉占壓資金大逆價拋銷國家補不起”的“四不起”局面,不得不縮減棉花面積,改種糧食作物。
針對轉基因抗蟲棉“不抗蟲”的說法,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表示:“轉基因抗蟲棉這個叫法其實有點大了。棉花害蟲有上百種,嚴重危害的無非幾種,以前最主要是棉鈴蟲。轉基因抗蟲棉對棉鈴蟲有效,但是對粉虱、盲蝽、棉蚜等就沒效。”
目前國內絕大數地方種植的是轉基因抗蟲棉。“以前防治棉鈴蟲的同時把其他害蟲也消除了,現在抗蟲棉對這些蟲害沒效果。要解決蟲害問題,首先是綜合防治,其次要研制出新類型的轉基因抗蟲棉。”李付廣說。
除了種子價格和蟲害問題之外,機械化程度低是內地棉產區的另一個弊端。
未來格局:棉花安全與生態平衡
雖然統計數據顯示,傳統的棉花主產區棉民棄棉改糧的趨勢愈演愈烈,但部分受訪的農村研究專家認為,棉花產量減少,在短期內不會造成影響。然而長期發展下去,會對我國棉花產業安全產生負面影響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樹迅在談到今后的棉花產業布局時指出:“棉花具有抗旱耐鹽堿特性,屬先鋒作物,今后要逐步向鹽堿地、旱地轉移,也就是向東部濱海鹽堿帶、新疆和內蒙古干旱及沙漠灘涂地區轉移。”
李付廣也認為,大規模機械化作業是我國棉花的根本出路,棉花生產適度向西部地區轉移是現實的,但與此同時,內地的棉花種植也不能取消。“現在棉花種植的主體是新疆地區,但是西部地區棉花生產受水資源限制,不可能無限發展。僅靠西部很難滿足國家棉花需求。”
另一個問題是自然災害。李付廣說,新疆地區有時會出現倒春寒,還有棉花成熟時期突然出現降溫,都會對棉花造成很大危害。“不能把寶押在一個地方。如果哪一年碰上自然災害,整個產業就完了。”
李付廣指出,對特定地區而言,也不能僅顧及糧食安全,還要考慮生態平衡。
http://cn.agropages.com/News/NewsDetail---8219.htm